作者:樊 成
如果你是短視頻深度用戶的話,近年來一定發現了一個現象:平臺上的情感主播,越來越多了。不少自稱情感主播的大V,常常以連麥或去現場的方式,幫別人解決情感問題或家庭糾紛。從婆媳關系到伴侶出軌,從老人贍養糾紛到女孩被后母虐待,他們能處理生活中許多理不清、斷不了的家務事。
然而,據報道,在情感直播領域,寫劇本、找演員演戲的現象并不少,甚至還形成了產業鏈,有主播有演員還有控場的編導,他們還將與情感主播連麥的演員稱為“麥手”。行業套路都已經發展出了“新職業”,還有了專門的稱呼,這未免太荒唐了。
這里其實有一個邏輯要厘清:在情感主播的場景設置中,他們對外聲稱,自己講述的是真實故事,也讓觀眾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現實案例,然后從中或得到一些安慰,或收獲一份感動,或生出一些不忿。但是,當這些案例是被編造而成時,顯然就有了欺騙性質。
情感主播的連麥溝通,其實類似于媒體記者的采訪。再進一步說,這些故事既然打著真人真事的名義,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廣義上的新聞。所以,情感主播行業內的職業倫理也就出現了:打著真實案例的幌子,卻干著弄虛作假的勾當,這有違職業道德;如果以此牟利,甚至還可能涉及違法犯罪。
事實上,規則早已確立。以往,寫小說和拍電影的,就要聲明自己是虛構還是紀實,或者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;現在興起的情感主播,只不過是換了平臺和媒介,還應當遵守同樣的職業倫理。真的就是真的,虛構的就是虛構的,不能把虛構故事當作現實新聞來講,這個底線不能丟。
除了“假”,不少網友還吐槽,父母沉迷于情感直播,時不時會買一些養生品、金首飾。而這些產品,質量參差不齊,有的甚至是三無產品。編造離奇故事,演繹浮夸對話,如果只是欺騙聽眾的感情也就罷了,還打起了他們錢袋子的主意,這就走向了違法犯罪。
所以,一方面,對這些主播所推銷和售賣的產品,以及他們的資質,平臺和市場監管部門要履行職業,嚴格把關;另一方面,對于編故事、找演員的直播套路,也應該按照傳播虛假內容的原則給予封禁。除非這些主播聲明,自己講的就是虛構故事。
另外,還要認識到,這種沖著流量而去、演戲炒作的虛假故事,往往以比較極端的面目呈現。如報道提到,在很多情感主播的直播間里,求助者的故事一個比一個離譜:“年輕女孩嫁給傻子,被后媽跟婆婆一起欺負”“兒子去世一年,兒媳突然懷孕”……
顯然,如果這些不是真實案例,也就無法代表真實的社會,卻可能讓受眾對社會產生錯誤的認知,這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,允許這類弄虛作假的主播橫行于平臺,百害而無一利。直播領域的這股歪風邪氣,該治治了。(樊 成)
來源: 光明網-時評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