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科技的普及,使非常多的事情提升了很高的效率。
比如排斗數盤,選好出生時間,在手機App上點一下,一秒鐘不到,整個盤面就全部顯示出來了。而在電腦出現以前,都是手工排斗數盤,并且斗數主星副星較多,概念復雜,如果只排三十多顆星,筆者測試了一下,大概需要五六分鐘,假如非常熟練,估計三四分鐘也能排出來。如果一百多顆星全排完,據說至少需要二三十分鐘。
此圖為傲天行老師《紫微遺珍錄》所載——“軍師吳用為人批算命書,其命盤中的星曜均是用原子印章所蓋”
在古代,教育普及率很低,沒有文化的情況下,不借助紙和筆,是很難去掌握并排出這么復雜的斗數盤的。而八字與生肖,主要依賴節氣,貼合農忙的規律。筆者老家,大約在二○○○年之前,附近的鄉鎮,仍是保持著六天趕一次集的習慣,比如日辰地支生肖逢“龍狗”是這個鎮的趕集日,“豬蛇”是另一個鎮的趕集日,“鼠馬”又是另外一個鎮的趕集日等等,當地的老人們,對于屬相(地支)紀日,非常清楚,這也使得依托干支的四柱八字文化,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熟悉和認可。
另外,網絡上看過一段文字,也提供給大家參考:
總得來說,古時候,沒有當代的排盤手機,得手動式排盤啊。要了解那個時候不但沒有手機,連筆墨紙硯也是稀罕物。大伙兒能夠想象一下,有兩個師傅一起給人看命,一個是子平法的傳承劉四柱,一個是紫微斗數的傳承趙紫微。一炷香的時間過去,劉四柱早已給人算的差不多了,銅幣都進了錢包;再看趙紫微呢?閉著眼睛排盤,一句話也沒說。兩炷香的時間過去,劉四柱早已給人算完第二個了,賺二份銅幣了。閑來無事,大伙兒一起靜靜地看見趙紫微。這趙紫微得多焦慮不安啊?108顆星曜排盤,光寫都得寫挺長久,更何況還得大限、四化跟隨變?內心記,記不得。寫紙上,得寫十來張紙。古時候十來張紙的成本費那算作一筆“巨額”了,都不一定能賺回家。知名鑒賞家馬未都老先生,在他的綜藝節目之中說有些人用紫微斗數給他們看命,那個時候都還沒電子計算機,寫了厚厚的一摞紙。別人劉四柱賺二份銅幣了,趙紫微一份還沒有下落不用說,成本費(筆紙)早已投入了許多了。如果你是在現場的吃瓜群眾,也想學一門技藝傍身維持生計,你能跟誰學?我一定跟劉四柱學。學了紫微斗數過去的哪個年月,不掙錢,要餓著肚子的。因此 直至電子計算機的出現,紫微斗數才剛開始普遍的推廣。
從上面原因,大至也可以看出,從古至今,八字的流傳,為何要比斗數要廣泛得多。
現在有了手機App排盤軟件,降低了斗數的入門難度,簡化了入門的過程,所以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學習。
當然,有利也有弊,雖然科技發展簡化了斗數的入門過程,但是很多基礎的東西,很可能就會被大家忽略掉。
筆者有位學六爻的師兄——當時老師說,把六十四卦納甲圖背下來!其他人都是找規律,找捷徑記憶,但他就看著卦象圖死記硬背。到后來,這位師兄,“我現在可以將十幾個人的卦瞬間起好,再瞬間同時斷事,思維不會亂”,他自己總結,“這是基礎功夫,沒得摻假,但過程甚是艱辛,由于基礎功夫過硬,方識六爻神蘊所在。”
“過程甚是艱辛”,很簡單的幾個字,但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苦功,又有誰能知曉呢?
之前的斗數老師,往往在手工起盤布星的時候,從什么星在什么位置,往往就已經把握了命主大概的情況的,或許這也是一種“感而遂通”的功夫。練熟之后,紫微在十二宮時,其他主星分布在何宮,甚至都不用看,斷大限流年飛化起來得心應手,根本不用一個宮一個宮地去找。更厲害的,還能掌上排盤,不用紙筆寫出來,也能斷命,其實訣竅無非兩個字——“熟練”而已!
所以,筆者雖然也在學習過程中,但與很多愛好者交流的時候,發現大家對于斗數盤是怎么排出來的,似乎都很不在意。開始學斗數時,為了提升學習興趣,可以先從感興趣的部分入手,但入門之后,是否有必要回過頭來,對之前的基礎知識進行查缺補漏,這就是不同的學習路徑了。
就筆者學習而言,比如五虎遁干之后的干支五行,一方面在排盤時依命宮干支納音五行定五行局,而后起紫微,另一方面在斷局時,輔助取象、取數,也有其用。所以筆者準備說些大家容易忽略了的基礎。
這里要說的第一點“筑基”的基本功,就是“時間”。
評論內容: | |